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10/22/2015 哲學思考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實事親(親親)是也;義之實從兄(尊長)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背離)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號“正常”。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賢良對策》)。 解讀: 何謂仁? 仁者,人二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 儒家重仁,仁者,愛人也。簡言之,能愛人即為仁。 何謂義? 義者,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 古字義,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別是非,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一兩下,即為義。 何謂禮? 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 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穀物也。只有結滿穀物的穀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於曲。 何謂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觀一葉而知秋,道不遠人即為此。 何謂信? 信者,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 別人用生命或鮮血換來的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不信是要吃虧的。以此估計,信者,實為人類之言,是人類從普遍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東西,當然不會騙人。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仁、義、禮、智、信是儒家重視的德行,是維繫群體的五種常規,不容紊亂。
簡而言之,仁是仁愛之心;義是處事得宜和合理;禮是人際關係的正常規範如禮儀、禮制、禮法;智(古書或作「知」)是明辨是非;信是言無反覆、誠實不欺。孟子以仁義禮智為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對他人遭遇的不幸生起惻隱之心即是仁心。羞惡之心是對自己做出不合宜不合理的事感到羞愧,對別人犯此則厭惡。辭讓是指不接受違反禮制的好處。是非之心則需要智慧來支撐。
現代人重視言論自由,但近年本地很多人卻曲解箇中真諦,只講權利而不提責任,全不考慮濫用言論自由的人怎樣胡吹瞎扯。五德中的「信」正好用作糾正這股不良風氣,言論自由應受到誠實不欺的原則規範,並且不應與「四端」有嚴重衝突。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10/8/2015 哲學思考

讓我們從哲學的角度出發,來開始探討生命倫理、生命道德,倫理在生命中禮以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規範,講者開始就丟了一些哲學的問題給我們,讓大家動頭腦,去思考其中,並提出有關價值觀的論點,價值觀是個神祕的東西,擁有不同價值觀的人,從眼中所看出去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造成很多事情可能沒辦法讓眾望所歸,總有人會受到委屈。之後還跟我們談論道德,並用一個大家可能以前聽過的例子


這次李老師也帶來很多倫理議題的討論,並讓同學分享想法。我想,哲學的問題是非常奧妙的,有時問題無法以常理來判斷,卻又得去做抉擇,當我們遇到問題時,不彷停下腳步,以各種角度去想想,也許世界就變得不一樣。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生命倫理學

生命倫理在實務上,有十分複雜的衝突性,甚至倫理原則本身就會相抵觸。例如:墮胎本身就是嬰兒生命權與婦女自主權的衝突。醫德,醫德,短短兩個字,實際上卻十分複雜。在平時,大家坐著就可能爭論個沒完,更別說緊急時,醫護人員必需在幾分鐘或幾秒之內做決定。這一連串的心得分享,提供給大家一些思考的可能,為這些有爭議的問題,找尋自己的答案。

倫理上,病人有權利決定自己的治療方式,並得到決定所需的相關知識。在治療前,獲得病人同意,已經算是目前的共識。然而,在實際執行上,會有其它倫理原則、民俗習慣或利益衝突的問題。例如:病人失去做決定的能力、家屬代替病人做決定、醫護人員沒有提供足夠資訊使病人得以做決定……等等。「許可」,即病人自主與「行善」,即救治病人,在某些情況下,是相互衝突的原則。例如:家屬擔心病人承受不了打擊而要求醫師不要告知實際狀況。

法律上,目前新修的法規為:若病人為意識清楚,有能力做決定的成年人,家屬或法定代理人隨意代簽同意書是不適合的;而若是病人未成年或失能,則可以由家屬或法定代理人簽名。而對緊急狀況,醫療法第60條規定:「醫院、診所遇有危急病人,應先予適當之急救,並即依其人員及設備能力予以救治或採取必要措施,不得無故拖延。」,也就是緊急狀況時,無足夠證據,病人會拒絕治療,也無家屬或法理代理人在場時,醫療人員可直接急救,反過來,病人或家屬也能拒絕無效且徒增痛苦的急救。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10/1/2015 認識身心障礙者,如何與身障者互動

與身心障礙學生相處之道
    有效溝通是減少誤會最好的方法。多年來由於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者的特質與需求不夠瞭解,以及學生與家庭的觀點與相關權益不被重視,使得身心障礙學生在回歸主流教育環境的過程中,產生很�.的阻力與困難。為有效幫助身心障礙學生,並關心他們的利益,如下的相關理念可 做為我們與身心障礙學生互動時參考之原則:

1﹒多體諒身心障礙學生,適當時讓他們自行處理生活事物。不要無謂地剝奪他們學習的機會,或增加他們的挫折感。
2﹒不強求身心障礙學生做超過他們能力範圍的事,以免製造或增加他們的挫折,使他們害怕學習新的事物。
3﹒把一件事分成數個步驟逐一地教導,使身心障礙學生容易學習。
4﹒多給身心障礙學生信心去學習事物,多鼓勵,少責難。
5﹒同樣的行為,多示範少指揮, 給身心障礙學生可以模仿的對象。
6﹒多給身心障礙學生練習的機會,靠著反覆的練習、可以幫助他們牢牢地記住所學的事物。
7﹒身心障礙學生有不適當的行為出現,先想辦法瞭解他們的動機。還沒弄清楚他們的意思之前,請不要隨便做不好的解釋、譬如:身障生大力的拍您的肩膀,很可能只是跟您打個招呼罷了,請不要太在意與介意。

二、老師可以抱持如下的觀念,來接納與關心身心障礙學生。
1.          尊重身心障礙學生:身心障礙學生們內心深處同樣也有被尊重的渴求,勿用責備、命令的語氣要求身心障礙學生完成無法做的動作,尤其對於腦性麻痺或肢體障礙為主之多重障礙學生,如果說學生無法握筆寫字,就不要強迫學生寫字。
2.          適當的支持與鼓勵讚美身心障礙學生:逃避只會暫時的解決問題,唯有改以鼓勵、讚美、接納的方式,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使其發展潛能,這才是長久之計。不僅要有耐心聽他們想法,也要多鼓勵他們將自己的需求表達出來。
3.          用真心來認識與教導身心障礙學生:每個學生有其特質,只要用心,就不難發現學生的優點與長處。
4.          以正面、積極的方式來幫助身心障礙學生:許多身心障礙學生的無奈、無助、無心著實讓人難過,但老師們應鼓勵學生不要因此灰心喪氣,反而應設法幫助學生以積極的方式面對問題。

三、教師如何有效輔導身心障礙學生:
 1調整生命步伐,慢慢進行:配合身心障礙學生的生涯目標,適當的調適自己的生命步伐;得饒己處且饒己,不強求念感恩,不強求一次就能解決所有身心障礙學生的教育問題。
2﹒不輕言放棄,也不要求事事完美:無論身心障礙學生的障礙程度有多重,要深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支草,一點露」、「生命係無限可能」,以希望的口吻來鼓勵學生;同時要深信「特殊教育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教育」,並且要學習接受挫折與批評,要對身心障礙學生與自己的優點與才能有信心。但不要 強求事事務必十全十美。
3. 多方面開發資源、儘可能尋求所有協助:盡可能為學生多方面的開發社會資源,利用學校既有輔導機制、政府資源、身心障礙團體、義工、社會人士等,協助您進行身心障礙學生的教學與輔導,相信只要努力過的必會留下痕跡。
4﹒踏實規劃,詳實記錄與評量:正確地記錄身心障礙學生的學習進展,依據客觀的表現資料來進行有效的教育決定與教學計畫。保持旺盛的企圖心,步步為營;並肯定果決,付諸行動。
5. .平衡衝突,雙贏包容:平衡人生衝突的理念係意味著在人生的各種不同生涯衝突環境中(如身心障礙學生就業與升學的衝突、家長與教師之間與事業的衝突等),用高度的智慧取得適當的平衡點:不以犧牲他人為手段,而盡量以「雙贏包容」的策略為依歸;不鄉愿地犧牲自己來委曲求全;而盡量透過「 協調溝通」來爭取身心障礙學生自我的權益。
6..堅持理念,建立多元網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以目前的環境為跳板,把握當下的機會多方面積極的嘗試探索,開發以身心障礙生為主之多元網路,並與其他有相同目標的專案人員分享彼此的想法與問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想要成功就不能畏怕困難,不完全仰賴政府或期待學校及教育單位會完全的幫助身心障礙學生安排或 規劃生涯:應多方面的開發探索、建立開放多元的機會,把握當下,為身心障礙學生發展合宜的學習策略與生涯規劃。

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萱惱人

台灣政府到現在還在跟人民爭鬥「沒核就沒電」,完全不把心思放在能源轉型的重大議題上,這是台灣未來最大的隱憂。
十幾年前,我在德國公婆家的村鎮就發現了節能屋,屋主為了實現自己節能的理想,整棟屋子完全由再生能源打造用電,還開放給人參觀,賺點小外快。不只是節能屋,德國的節能村也紛紛出現,為的只有一個目標,就是給自己跟下一代,一個能源乾淨的安全家園。
1986年蘇聯車諾比核災發生後,反核的效力開始滲透到普通德國家庭中,因為當時即使在兩千公里之遙的德國母親,都禁止孩子在露天玩,以免受到輻射危害,連當季蔬菜、新鮮牛奶都不敢吃喝,森林裡的野生菇菜更完全棄食。一向愛乾淨的德國家庭主婦,有些怕輻射塵怕到神經質,每天掃灰塵五、六次,以為這樣可以減少家人受到輻射塵的毒害……這些核災恐懼,德國人一輩子不會忘記。
這些核災家族都加入德國反核的主力部隊,每當有反核街頭遊行時,他們一定會上陣控訴。他們要用自己的災難讓政客覺醒,所以可以說德國能廢核成功,也是從這種公民覺醒開始,一路達到最後廢核的目標。

這讓我更加思考台灣環境,周圍的能源乾淨度,以及思考如何改變,會在生活中更多觀察,讓我更多啟發若要推翻一個理念所需要的努力。